吃瓜热门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推进农业“三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海报新闻记者张玉生、通讯员王栋广州报道称,“面对‘农业总用水量、纯水消耗量、单位产量用水量、灌溉用水系数’四大指标的严重限制,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会长康绍忠在11月8日上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农村节水产业大会主报告中表示。康绍忠院士出席的会议是第六届农村供水和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论坛暨2024-2025年度农业节水技术奖交接仪式(十届)。日)。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节水与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农业节水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协会原会长、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出席并讲话。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局局长倪文进、农业农村部森林管理局副局长李增宇、广东省水利局一级巡视员孟凡致辞。大会开幕式、颁奖仪式、《农业节水30年与农村供水技术回顾与展望》文集宣读及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由协会常务副会长、原农村水务局局长陈明忠主持。水利部水利利用和水电局.出席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恽飞虎、中国排灌发展中心主任刘云波、水利部用水促进中心主任张庆勇、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勇、国家水利局工业发展局局长周哲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局张总等。出席会场的还有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叶先生,副主任王建华先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东先生,水利厅厅长赵东华先生等。广东省水利厅水源和农村水电局,丽江市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超先生。康绍忠:推进“三化”,融合三大体系 康绍忠在欢迎致辞中回顾了协会30年的发展历程,表示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他还表示,协会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见证了我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从零到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见证了科技创新给这一行业带来的深刻变化和活力。主报告《智慧科技发展与节水智慧农业》进一步阐述“农业全用水”指出,实现农业生产的关键是推进农业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用水量、纯水量、单产用水量、灌溉用水系数四项主要指标面临严重局限性。产业现代化的核心路径需要生物、信息和智能装备三大技术体系深度融合,建立从田间到区域尺度的湿度和作物表型信息检测网络,实现智能化。决策精准调控,推动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水生产力不断提高 翟浩辉:回顾协会的历史,协会前会长翟浩辉指出,协会始终发挥着三个重要作用。发挥政策制定的“倡导者”、技术创新的“推动者”、行业进步的“服务者”三大重要作用。他承认,协会采取平台建设、科技奖项评选等方式,有效激发了行业创新活力。此次合作预计未来将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为这一目标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智力动能。倪文进:加快“五个制度体系”建设和完善 倪文进主任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协会30年来发挥的桥梁作用,强调协会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智库和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并围绕“学习贯彻五大精神”的政治思想作了主要报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努力推动农业农业高质量发展。 《水电能源“十五五”规划》。他建议,今后协会及会员组织要围绕农业节水增效、农村供水质量发展、数字孪生灌区及供水工程建设、遗产灌溉方案保护利用等重要方向,加强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他提出全面推进农村供水标准化“3+1”建设、管理和维护模式,加强现代化改造。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五个制度体系”他说,得益于科技创新和综合政策的加强,日本节水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农业用水总量稳步下降,但水生产率不断提高,有效保障了农业丰收和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为节水农业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孟凡:广东正在从“工程”向“智慧”转型升级。孟凡巡视员分享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的做法和经验位于广东省。 2024年,全州335个大中型灌区累计向1323.7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57.5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秋收丰收。 “十四五”以来,全省平均每年投入100亿元以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率提高到89.7%。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9%,水质合格率连续四年稳定保持在90%以上。 90个县(市、区)初步建立了统一的县级管理机制。在2024-2025年(第十届)农业节水技术颁奖典礼上,协会副会长王丹玉宣读了奖项,主礼嘉宾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证书和奖品。在今年的科学与技术本届科技奖共颁发科技成果奖49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0项。为王振华、郑世宗、冯宝庆颁发个人成果奖“科技成果奖”,潘怀聪、朱洪颁发“科技成果奖”。 《布礼技术回顾与展望》出版:国家未来计划开发利用5亿亩盐碱地。他举例说明了新疆盐碱地改良利用实践,提出了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的关键策略利用我国5亿亩盐碱地。系统阐述了“节水、农学、生物、化学”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修复技术路径,针对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农田提出了差异化策略。这意味着,轻症应以预防为主,中度应治疗与控盐并重,重症应采取治疗、管理和预防相结合的综合利用策略。梅旭荣:旱地农业的发展立足于“三大支柱”。梅旭荣研究员从“土壤-地表-冠层协同”新视角提出了旱地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气候抵御能力的创新理念,并详细阐释了旱地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气候提高降雨生产力并增强气候适应能力。 8日下午,大会平行设立四个分会场,议题紧扣行业热点:“农业节水”、“农村供水”、“土木工程建设与绿色管道产业促进节水和供水质量发展”、“地方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分会成立大会”。各地辩论热烈,交流激烈,取得了丰硕成果。会场还设有展示区,展示行业领先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以及灌区风貌。 9日上午,部分参会人员参观了花都水田和朱村市万亩高水平农地创新示范点,加深了对农地应用管理的了解。广东省在城乡智能供水、高效节水灌溉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实践,认可科技创新先进模式,深化产业交流合作,为推动我国农业水利和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各省(区、市)水道管理部门;当地水管理部门、灌区管理单位、知名企业、科研机构、获奖单位代表、个人成果奖获得者、协会副会长、监事长、分会负责人、媒体代表等约500人出席。本次大会得到了大力支持港口由大华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等部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