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更新

与黄河海的邂逅|到高青“活的博物馆”见证“母亲河”变“幸福河”

海报新闻记者 赵鹏程 淄博报道 11月6日上午,2025年线上主题活动“黄河遇海”记者团队走进淄博高青黄河塔。在这座黄河最后一湾的建筑里,他们破译了千年黄河文明的密码,见证了“母亲河”变“幸福河”的生动实践。来到黄河塔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黄河详细历史”。该建筑占地23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设计巧妙,建筑高度54.64米,精确复制了5464公里长的黄河。九层建筑象征着黄河流经的青海至山东九个省(区)。河脚下的安澜湾是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90度转弯大海,体现了“江河平安、国泰民安”的古老愿望。进入黄河塔,就像进入一个立体的黄河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藏品2万多件,每一件都蕴藏着一段黄河的记忆。”王树清教授的话道出了黄河塔的灵魂。馆内藏有治黄器材、民间文物、碑刻手稿等303件藏品。一楼的“大河之风”主题展览中,静静展示着民国黄河指令和治黄文件,见证了先民们与水抗争的智慧。一楼拓片展展出南北朝时期至民国时期的拓片90余件。该地区文明的密码隐藏在刻字、官方文字和篆刻书法中。这是一个“活的档案”黄河文明,让几千年的文化得到保护和延续。这里也是黄河文明的传承区,所有观众都可以扮演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在这里,民国时期的黄河洪水日记不仅展示在展架上,还整理成电子文档,上传到“黄河文化数字平台”,供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审阅,让您继续研究黄河治理历史。一楼展厅除了按年陈列90余件从南北朝到民国的碑刻拓片外,每周六还举办“寻踪体验课程”,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导师,现场教授拓片。感受河流文化的融合。 “江水安,国家安,人民安。”这不仅是对黄河治理的期望,也是对黄河文化传承的期望。在淄博高青黄河塔,每一块砖、每一件藏品、每一次文化活动都在诉说着真相。黄河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回顾”,而是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滋养现代生活的古老文脉。这条有着千年历史的河流,以“幸福河”的新姿态,孕育着两岸人民的富裕生活。